西班牙对伊朗战绩-西班牙vs伊朗水位
2012年七月开始的国内外重大新闻15条
2012年7月国内外重大新闻:
7月1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宣誓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
7月2日,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自7月1日实施。新规定指出: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7月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7月13日,第四十五届东盟外长会7月1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闭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一个共同体,共同的命运”,因菲律宾刻意借南海问题搅局,会议未能发表联合公报,这在东盟成立45年来的历史上实属首次。
7月15日,为期两天的第十九届非洲联盟(非盟)首脑会议7月15日在位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总部开幕。应对马里北部、刚果(金)东部和南北苏丹等局部地区的危机和冲突,促进非洲区内贸易,选举非盟委员会主席等议题成为人们对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7月16日,美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萨缪尔·洛克利尔7月16日访问菲律宾会见了阿基诺三世,重申美国将履行对菲律宾的承诺,帮助菲律宾建立最低限度的有效防御系统,帮助菲律宾现代化装备落后的军队。
7月17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海南常委会关于成立三沙市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组的决定》,这标志着三沙市的政权组建正式启动。
7月18日,据朝中社报道,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7日被授予元帅称号。
7月18日, 据叙利亚通讯社报道,位于首都大马士革的叙利亚国家安全总部当天上午遭到自杀式爆炸袭击。叙利亚国防部长达乌德·拉杰哈在爆炸袭击中被炸身亡。
7月20日清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式上一名头戴防毒面具的枪手向正观看**的观众进行扫射,并投掷了一枚催泪弹。共造成12人死亡,58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在和平时期伤亡总人数最多的枪击事件。
7月21日,北京遇雨袭击,为61年来最大降水,堪称“最雨”。截至7月26日,北京区域内共有77人遇难。
7月24日,西沙永兴岛,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沙市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从一个办事处“升格”为地级市,三沙市的设立有望弥补南海行政建制与管辖,资源开发与保护等诸多“短板”,掀开我国南海维权和开发的历史新篇章。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7月27日,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主体育场“伦敦碗”举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500名运动员将参加伦敦奥运会26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角逐,还有4名运动员以“独立参赛者”的身份参赛。
7月30日8时20分,中国航母平台完成长达25天的第九次航海实验,返回大连造船新厂码头,这是历次海试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分布及对比
从喀斯特地貌的术语和定义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上通常还是将石林地貌归属于剑状喀斯特(karst)地貌类型。而大量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剑状喀斯特从地理分布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云南石林为代表的“大陆剑状喀斯特”;另一类是以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穆鲁等为代表的“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
1.全球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分布
研究表明,剑状喀斯特的形成是地质、气候、水文等多种条件有利结合的结果。由于形成条件较苛刻,因此世界上真正意义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地貌很少,只在热带、亚热带的极少数地区发育。一些有着大片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如欧洲、美洲等,虽然地表也有类似剑状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都属于“高石芽”或“残余状岩块”等,而不是真正的“剑状喀斯特”或“石林”。
(1)大陆剑状喀斯特及类似地貌的分布
地中海地区
法国:与云南石林有相近之处的是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图3-60)面积1.2km2,海拔800m,侏罗纪白云岩被交错的裂隙网分割,由于雨水溶蚀和风化作用,裂隙不断加宽,形成起伏的地形以及奇形怪状的小石峰和分离的石柱,石柱的高度可达12m,石柱呈上大下小的蘑菇状。这种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在中欧温带较寒冷的地区以及东部阿尔卑斯石灰岩地区具有典型性。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地貌的形成是受大西洋湿润气候的影响,常年具有降雨,白云岩经缓慢溶蚀而成。
同样位于喀斯(Causse Noir)地区,与蒙彼利埃(Montpelier-le-Vieux)相邻且情况类似的还有喀沃斯(Chaos du Rajol)区域,该区域面积3.4km2,海拔170~256m,该区域经长期的风化溶蚀,也残留着一些高大壮观的剑状石柱。
土耳其: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ntains)地区是一个面积几平方千米的高原。主要出露晚第三纪中新世砾岩,高原边缘有两条小而深的喀斯特峡谷。该地区由于侵蚀作用而形成数米高的不规则状岩锥、岩柱(图3-61)。
图3-60 法国南部喀斯(Causse Noir)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1 土耳其南部的陶鲁山(Taurus Moutains)地区林柱状喀斯特
西班牙:西班牙北部的索拉里(Solares)地区,被称为“分布着岩针的山坡”,在湿润的温带气候条件下,该地区的石灰岩被6~10m深的溶蚀裂隙组(kluftkarren)分割成分离的岩柱(图3-62)。
南部的托克·安提奎若(Torcald’Antequera)喀斯特高原,海拔1377m。年降水800mm,夏季数月为旱季。地层为侏罗纪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层理发育,密集裂隙,也发育类似“建筑废墟”般的林柱状喀斯特地貌,面积28km2。其现代地貌形态是由于冰缘动力作用,在受到快速侵蚀的地区残留下高达8m的岩柱。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的塞柔(Cerro de Hierro)(图3-63)地区还有出土的古喀斯特,是由古生代石灰岩发育大型溶痕而成,海拔700~800m,该古喀斯特是由于1950~1970年的铁矿开采而出露。该古喀斯特形态方面与石林有相似之处。
黎巴嫩:黎巴嫩杰塔(Jeita)东部的石灰岩岩层被深达20m的裂隙分割成直立的岩块和岩柱,由于岩性多样以及石灰岩层的多孔性和可溶性,岩块和岩柱的组合特征犹如建筑废墟。该地貌的形成是侵蚀作用加之古气候湿润条件下的强烈溶蚀和现代雨季风化作用的综合结果。冬季持续多日的霜冻和降雪和夏季持续多日的高温暴晒促进了岩石的分解。
大洋洲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有一定范围的石灰岩存在,环海岸分布,但基本上都是白垩纪以后的地层。沿大陆北、东和南三面边缘断续分布。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加上气候干燥,流水作用不强烈,石灰岩地区的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都不典型。但是,在若干局部地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类似“剑状”的景观澳大利亚,少数地点还保存有“龙齿”状山脊,有近似石林的景观存在。
图3-62 西班牙北部索拉里(Solares)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图3-63 西班牙南部莫瑞纳山(Sierra Morena)地区的林柱状喀斯特
在新南威尔士的雪山公园中,有一处名叫亚朗戈比利(Yarranggobilly)的地方,有一小片剑状喀斯特,在志留系致密块状石灰岩上沿裂隙发育成的短粗高石芽型喀斯特,个体孤立分布。同在新南威尔士的布戈尼亚保护区(Bungonia Reserve)也有一块发育在志留纪地层上的喀斯特。被称为“龙牙”地貌。位于昆士兰北端的奇拉贡(Chillagon)(图3-64),有类似云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高石芽呈尖塔状,针状,个别高度可达20m,由于个体直径较大,犹如石柱,往往个体孤立分布,没有连成片,与石林有一定区别。
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陆剑状喀斯特不发育,很少有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的报道。
(2)热带岛屿剑状喀斯特的分布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Tsingy de Ben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Madagascacar)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非洲大陆东部,面积595800km2,是世界第四大岛。由于四周为海洋包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马达加斯加岛形成时间较悠久。东侧陡峭,西侧平缓。高山逼近东部,最高峰海拔2700m。马达加斯加西部为沉积岩区。岩层自东向西逐渐变新,依次为古生代砂页岩,侏罗系石灰岩,白垩系和第三系砂岩,泥灰岩,第四系沉积岩。这些岩石呈条带状由北向南延伸,在岛屿中部向西凸起,使沉积岩带形成弯弓形状。石灰岩带由此被切割成南北两部分。马岛气候基本属于热带,全岛年均温在20°C以上。由于东部和西部降水的差异,形成雨林-季雨林和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两大气候类型,东部年降水量可超过3000mm,西部从350mm到2000mm不等,北多南少。马岛上河流较多,均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向两侧流出。流程短小,但因降水丰沛,河流切割侵蚀作用强烈,河谷多形成峡谷地貌。动植物种群数量较多,由于地理位置与大陆隔离,因而保存有若干特有种和地方种。全岛的植被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热带森林和热带稀树草原。前者分布在岛屿东侧迎风坡,后者广布在西部背风坡。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热带森林面积还不到全岛面积的10%,而灌丛草地占有很大比重。
图3-64 澳大利亚昆士兰奇拉贡(Chillagoe)的林柱状喀斯特
马达加斯加岛的石灰岩分布面积不大,形成时间也比较晚,以侏罗纪地层为主。从北向南,呈狭窄条带状延伸。在岛屿中部,因受基底花岗岩的挤压切割,被分成南北两部分。由于石灰岩分布在古生代沉积岩与新生代沉积之间,古生代沉积岩质地松软,易被侵蚀成洼地,而坚硬的石灰岩就突兀而起,形成悬崖峭壁。在石灰岩与古生代沉积岩之间形成了一条很长的北南向悬崖带。由此向西,石灰岩带西侧地形起伏不平,发育着独特的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再往西去,尖峰状喀斯特地形逐渐消失,出现圆丘状喀斯特地貌。整个岛屿的石灰岩面积约20000km2。具有剑峰形态的石灰岩地区主要有5片,它们是:安卡拉纳(Ankarana)、纳林达(Narinda)、纳莫罗达(Namoroda)、贝马拉哈(Bemaraha)、贝马里俄(Bemarivo)。5片剑峰状喀斯特地区总面积约近7000km2,间断分布在马岛西部,其中,贝马拉哈面积最大,达到4000km2,其次是纳林达1500km2,其余的3个面积在150~500km2之间。这5片地区均普遍发育着侏罗系石灰岩的石塔、剑峰,高度在1~10m的剑峰犹如刀刃,十分锋利,10~40m的则形如刀剑。最典型的剑峰地貌分布在贝马拉哈。
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位置是南纬18°7'~19°6',东经44°6'~44°8',面积1520km2,海拔150~700m(图3-65)。该保护区于1990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定为高级别的保护区,要求实行严格的保护。这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6℃,其中,井割的月均气温保持在20℃以上。年雨量为980mm;雨季从12月到来年3月,其余6~8个月为旱季。
图3-65 马达加斯加贝马拉哈(Benaraha)自然保护区的剑状喀斯特
贝马拉哈由侏罗系石灰岩组成,地形上为单斜山地,东高西低。东边为南北向的悬崖绝壁,悬崖东侧是疏松的沉积岩洼地,堆积着从结晶岩高地侵蚀下来的冲积物。坚硬的石灰岩抗侵蚀能力强,形成悬崖。这些悬崖比马纳波罗河河谷要高出300~400m,从北向南延伸数十公里。从悬崖往西,地面坡度变缓,遍布圆丘状石灰岩丘陵,这些圆丘边坡很陡,顶部平缓。最典型的剑状石灰岩岩体分布在保护区南部。这里的碳酸盐岩纯度较高,含有95%~98%的碳酸钙,空隙度约1%~3%,为裸露的岩体。尖锐的高石芽拔地而起,高度从几米到30~40m。边缘十分锋利,犹如刀刃,高者犹如利剑,而且相互紧密连接,形成刀墙状。由于这里的剑峰状石灰岩地形非常典型,因此就以当地的地名“井割”(Tsingy)来代表这类地形———剑峰状喀斯特地形,它代表着分布密集的丛林状的“石林”地貌。
贝马拉哈剑峰状石林十分发育,数量众多,有相当规模。石柱伸出地面,外形呈刀刃状、剑状、锯齿状,形态各异,景观宏伟。同时由于节理发育,形成比比皆是的直立岩壁。在保护区内还横穿过一条大河马南布卢河。此河自东而西,深切河谷,逐级跌落,形成陡峭的河谷和瀑布。两岸壁立,呈狭谷状,河流水位变化可达10m以上。最大的瀑布落差在100m以上。一旦雨季来临,景象非常壮观。由于气候炎热,雨水充沛,风化作用十分强烈。坚硬的石灰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十分破碎的喀斯特地貌,通行非常困难,只有在旱季才能沿河而下,平时需借助直升机。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Sar-wak,Malaysia)
巫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位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的第四管理区与第五管理区之间,其东北部与文莱接壤(图3-66)。地理位置北纬3°56'~4°16',东经114°47'~115°。面积为52.865公顷。海拔变化很大,介于38~2376m之间。穆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受东北季风控制,5~10月为西南季风。年均雨量在5000mm以上,虽然这里没有明显的干季,但降雨还是有一定的季节性,高峰在4~5月和10~11月,最低出现在8~9月。相对湿度很高,很少低于90。终年高温,低地为26°C,高地变化在14~18°C之间。
图3-66 马来西亚沙捞越巫鲁山国家公园的剑状喀斯特
巫鲁山国家公园具有多种地形和地质地貌类型。它位于加里曼丹地向斜带上,包含有所有主要的岩石种类。巫鲁地块覆盖着整个公园的西半部,由厚度4000m到500mm的页岩和砂岩组成,包括高达2376m的巫鲁山(Gunung Mulu)主峰。其特征是有被切割很深的沙质土壤和树枝状密布的深切河谷水系。梅里堪(Melinau)地块的喀斯特石灰岩分布在巫鲁的西部坡地上,由古纳贝纳拉峰(Gunung Benarat,1515m),古纳阿比峰(Gu-nung Apil,750m),南部丘山(457m)等山岭组成了山脉脊线,宽约5km,长约30km。它们有陡峭的悬崖绝壁,浑圆的或者针状的山顶。这里的石灰岩质地非常纯净,为白色和灰色的碳酸盐岩与石英质灰岩,属中第三纪坚硬的碳酸盐岩,厚度可达1500mm,产状为40~50WNW,单层厚度一般可超过50m,并且有很厚的风化土,岩石露头较少。悬崖高差达600m的峡谷,携带着来自巫鲁地区石灰岩岩体的水,切开古纳阿比峰和古纳贝纳拉峰之间的山体,进入冲积平原,然后沿南西向进入桑给吐吐(Sungei TutLih)。河流侵蚀石灰岩,沿着断裂,层理和节理流入岩石中复杂的洞穴系统。塞达(Setap)页岩地块占据着公园西北角,在谷地是粘土页岩,而在坡面上则是沉积岩和石英砂岩。这个地块受到河流强烈切割侵蚀,产生了栅格状的水系网络。沿着文莱的边界,有狭窄的Belait露头出现,交替为页岩和砂岩,以砂岩为主。在这里与石灰岩之间是冲积平原,沉积物从粘土、碎屑岩,变化成石英砾石,在石灰岩岩体上覆盖着漂砾。平原地形波状起伏,这是因为遗弃的河道被丰富的沉积物逐渐填满的缘故。现代水系发育,河道深切,水量充沛。
巫鲁山国家公园中最突出的喀斯特景观有两方面,其一,非常发育的洞穴。其二是剑峰状石林。石林面积不大,约为5公顷,介于两组走向5°与95°的相互垂直的节理之间,分布在古纳阿比峰北侧,海拔1200~1600m的陡坡上,这里的降水量高达5500mm。在这片面积不大的范围的,发育着大群剑峰状喀斯特地貌。垂直节理十分发育,裂隙面几近垂直,形成石质剑峰。剑峰犹如薄片的刀剑,边缘非常锋利,刃面有70°~80°的倾角。剑峰成簇状聚集,主群中剑状岩体约有100个,一般高度为30~40m,最高可达45m,远高于云南石林。岩柱上部为白色,很少有藻类附生其上,这可能是充沛而频繁的降水,强烈的热带阳光暴晒,使生物无法生存的缘故。但石峰岩体下部长满苔藓和藤本植物。剑峰上部的刃面有明显的三组溶沟,每组宽15mm,长500mm,最大的沟槽宽100~600mm,长大于10m。另外古纳主峰和邻近的贝纳拉山也有分布,但锋利的石质剑峰高度要低一些,约为10m。由于节理发育,岩体中有不少裂隙,大部分裂隙已被植被和土壤充填,但仍有些裂隙深不见底。剑峰喀斯特地区地面非常崎岖,加之茂密的热带丛林,几乎无法通行。乘飞机从空中俯视,尖利的石芽突兀而起,成簇的剑峰密集在一起,灰白色的岩体显得格外纯净,这一片剑峰喀斯特景观蔚为壮观。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Mt.Kaijende,Papua New Guinea)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两处剑状喀斯特,分别分布在穆勒山和凯靖德山(图3-67)。后者位于山地森林线附近,发育在中新统灰岩上,由于第四纪以来的不断抬升,现在海拔高度已达3000m左右,穆勒山海拔2900~3000m,凯靖德山海拔2600~3700m,是世界上剑峰喀斯特分布最高的地区。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分布在森林线附近,坐落在苔藓林里。平均温度只有5~8°C,降水较多,气候寒凉湿润。这里分布着中新统厚层石灰岩,间夹钙质泥岩和燧石。在若干岩层厚度较大的地方发育着剑状喀斯特。由于岩石节理发育,裂缝很宽,垂直壁立的岩体在湿润的气候下,被溶蚀成直立的剑状,呈刀刃状。山脊顶部由这类利剑状岩体组成,形成锋利的岭脊。在节理交汇点还发育着另一类喀斯特景观———圆形洼地。洼地直径约百米,深达50~100m,具有近乎直立的圆形岩壁,壁的底部生长有茂密的植物,壁顶往往有尖峭的岭脊。
图3-67 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的剑状喀斯特
凯靖德山的喀斯特地貌大约在第四纪形成,是在不断抬升中形成的。并且自形成以来就完全处于自然演化之中,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社会的干扰和破坏,原始状况保存甚好。
2.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对比与评价
对云南石林(即路南石林)全球对比与评价,前人曾发表过很多精辟、科学的意见,这里笔者摘录了几位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的评价。
朱丽娅·詹姆斯(JULIA JAMES,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国际洞穴联合会前主席):“我考察了目前已开发为旅游的地区,即大石林、小石林、乃古石林和未开发为旅游区的清水塘石林。我曾考察了澳大利亚和世界上许多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地区,因此我能对路南石林作出全面意义的评述。
路南石林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的旅游胜地。目前,年游客数达100万人次。它作为旅游胜地进行开发,对地方经济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石林以它天下奇观之盛誉吸引了绝大多数游客。大石林、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的优美源于石灰岩柱和剑状喀斯特相结合。石灰岩被溶蚀成许多丰富的外部形态,变成各种形式的灰色,并衬以红土及绿色植被为背景。上述特征已获得充分开发,为了游客的安全和舒适,在石林已修建了台阶、游道和其他设施,与石林景区的各种大型溶痕形态和湖泊、瀑布和洞穴等景观组合在一起。另外,所有微溶痕的典型形态均可以在路南范围内找到。350km2的路南石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剑状喀斯特区。石林具有复杂性的地质历史,它的各个演化阶段均在申请的世界遗产区内展示。石林极好的解释了微生物藻类和高等植物与石灰岩间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就可能得出如下结构:生物活动在石林形成各种形态中起了重要作用。大的剑状喀斯特是溶痕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极端形态。所生成的各种形态类型是它们复杂演化中的一个系列。相类似的形态可以在马来西亚的穆鲁、菲律宾的巴拉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凯靖德山、马达加斯加的井割和澳大利亚的智拉哥等地找到。前4个地区剑状喀斯特要老得多,但只有极小规模的喀斯特残余才与路南石林相类似,没有一个其他类似的喀斯特地区像路南石林那样作过广泛的基础研究。这是石林能拥有中国和国际荣誉的一大特点。路南石林范围内的所有地点很容易进入。应该说,路南石林的管理是在长期科研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在路南石林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建在大石林的喀斯特研究中心将受到所有喀斯特科学家的欢迎和支持。对所有游客、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喀斯特发育过程的教育来说,路南石林是东南亚最理想的地点。目前路南石林的管理局已有许多对游客教育的设施。这里的彝族人民所创造的有关路南石林的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很幸运,彝族人民愿与游客共享石林之美和他们的文化。很清楚,他们强烈支持路南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路南石林地形已被引证在许多科学论文和教材书中。它们是世界最复杂的剑状喀斯特。我个人的意见是,名词“石林”(Shi Lin)应该为国际喀斯特界采纳,以藐视与其相似的地形特征。因此路南石林应该变为喀斯特发育中该种形态的参照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喀斯特专家袁道先,曾担任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资助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99项目“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1990~1994年)国际工作组主席。该项目对土耳其、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伊朗、加拿大、英国等8个国家的岩溶进行了现场对比。另有日本、南斯拉夫、泰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墨西哥、古巴、巴西等国家向该项目提供了44个对比点的资料)论述道:“从IGCP299的成果来看,路南石林以其特有的喀斯特组合形态而闻名于世,它是由溶蚀裂隙、石柱、土上溶痕及土下溶痕所组成。由于路南石林具有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即产状水平的坚硬的二叠系灰岩;新生代以来大幅度的掀斜式抬升;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老第三纪红层的覆盖和逐步被剥蚀及由此而来所产生的有利水文条件;以及未受末次冰期的大陆冰川刨蚀,路南石林以其深切的溶蚀裂痕、高大的石柱、壮观的土上溶痕和丰富多彩的土下溶痕而成为全球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世界上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石林的喀斯特形态,或由于岩性松软(东南亚、中美洲、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缺乏必要的地壳抬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澳大利亚南部),或由于降水不足(如许多干旱、半干旱区喀斯特),或由于末次冰期大陆冰盖的刨蚀作用,溶沟溶痕发育时间短(英国约克郡、加拿大东南部),其类型形态不如路南石林壮观,有的地方虽由于有比路南更高的降雨量,发育了更为高大深尖的溶痕,但没有其他形态相配套(如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喀斯特)。因此,路南石林在世界上具有极其鲜明的特色,不但有很高的观赏旅游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价值(如全球变化、喀斯特形成机理研究)以及保护的必要。
诺亚方舟的相关传说
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具体有:
一,大概简介:
1.据《圣经.旧约》摩西五书记载,自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反天条被逐出伊甸园以后,来到大地上,人类不断繁衍,布满大地,善恶也充满人间,上地愤怒了:我要将所造之人和兽。飞鸟和昆虫都从地上灭除,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不过上帝对诺亚说:只有你心地和善,我决定救助你和你的妻子以及你的孩子和他们的妻子,我要使洪水泛滥地上,毁灭天下,你要用木头建一艘大船,完成之后,要把你的家族,还要把所有的动物分成雌雄7对,都放到方舟上去,一切准备妥当,我就让雨不停的下40个昼夜,毁掉地上所有的生物,随后以洪水淹没地面一切,是为世纪大洪水,方舟漂浮150天后,搁浅在亚拉腊山巅(今土耳其境内)。
2.诺亚方舟的故事距今6000年,据说,诺亚方舟长360米,宽23米,高13.6米,共分三层,圣经记载着大洪水的故事,古代亚述首都尼尼微的泥版文书中也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
二,诺亚方舟故事分解记忆:
1
2017编码记忆:九寨沟昨晚发生了7级地震,时间是2017.8.8.9:38。我们可以先用这个数字来当记忆路标。如,九寨沟发生地震,受灾的人都想躲进诺亚方舟里,这是上帝为诺亚准备的一艘船,只有善良诚实的人才能进,邪恶的人都被留在了船外,当所有人都往诺亚方舟上钻时,只有一对叫亚当与夏娃夫妇被诺亚方舟接纳了,因为他们是真爱又善良,老公对妻子说:“爱你就要和你在一起(2017)。这样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把九寨沟发生的时间及故事的概要串联在了一起。
2
8月8日编码记忆。88可以代指爸爸,这里可以用来指诺亚,因为诺亚方舟是给诺亚一家人造的。诺亚爸爸600岁了是个善良完整的人,上帝很宠他,所以在准备用洪水与地震来毁灭人类时,上帝先告诉诺亚去制一艘船,这船必须用歌斐木一间一间的造,然后里外都抹上松香,每间要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要留窗户,分上中下三层,还要开一道门。诺亚按上帝的指示很快就把船造好了并取名为诺亚方舟。这里边还有很多个数字也可以进行更细节的编排,如,30可以用三凌汽车进行想像,这个可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进行拓展。
3
9:38编码记忆。诺亚爸爸(88)造好方舟后,喝了口酒(9),叫上妻子桑巴(38),儿子和媳妇吩咐他们要装干净的活物七公七母,不洁净活物一公一母,还有飞鸟七公七母用来留种。诺亚一家都上船后,欣赏着窗外如画般美丽的九寨沟直摇头直晃,他脑袋正晚当时,上帝用7级地震一点点的吞噬了九寨沟以示惩罚,船上十五公母活物在船里也被震到头晕脑胀。
4
用7编码记忆。?我们也可以用7来记诺亚方舟故事的起源,上面有提到该隐诛弟后,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这就是上帝要毁灭地球的原因,所以用7代表起源。该隐诛弟是人类史上第一桩案,该隐和亚伯都是亚当与夏娃孩子,只是这两都争强好胜,该隐种嘉禾,亚伯牧羊,这两人都把最好的嘉禾和羊肉送奉献给上帝,但上帝只喜欢收下亚伯的礼物,所以该隐很生气就把弟弟给杀了,开启人类杀戮史。上帝非常生气,所以想重新造一个世界,他发现诺亚是完整的人,所以就命他和他家人来繁衍后代,诺亚是亚当与夏娃的第九世孙。
三,寻找诺亚方舟
《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是否真实存在。据 《圣经》记载诺亚方舟最后的停靠在土耳其东部一座叫亚拉腊山,海拔5000多米。2003年,卫星拍到亚拉腊山有一片“不规则区域”,这里纹理相对平整,好像和周围的岩石质地不同。科学家通过软件分析,计算出“不规则区域”的长度是309米。更令人兴奋的是,记载中的诺亚方舟长宽比为6:1,而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不规则区域”的长宽比也是6:1。2008年开始,先后有我国和土耳其的方舟探索队来此一探究竟,近两年的探索后,他们终于在亚拉腊山海拔4000多米的冰川下找到一处人工遗迹,经证实,确为诺亚方舟遗骸。这个可以理解记忆为:2003和2008年证实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是真实存在的,它的遗骸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常年被冰川覆盖。也可以形象记忆为:有两个探险家,女的叫灵珊,男的叫林巴,他俩对诺亚方舟充满了好奇心,有一天,他俩相约去一个像兔子耳朵似的国家土耳其寻找一座叫哑了又挂满腊肉叫亚拉腊山的,结果在冷冰淇淋似的冰川下找到了诺亚方舟的遗骸,这座山的海拔只有珠穆朗玛峰的一半左右。
气侯因素:一项最新研究证实,早在8000多年前北大西洋巨大冰盖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科学家指出,这一事件可能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拯救人类故事的起源。据西班牙《世界报》25日报道,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科学家指出,发生在距今8740年至8160年间的北美劳伦太德冰盖融化,造成了近10万年来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淡水增加,地中海海平面也因此上升了1.4米。研究指出,海平面的上升导致当时还是一个淡水湖的黑海被咸水淹没,造成黑海海水在大约8200年以前增多变咸。生活在黑海沿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人口受影响最大,他们无法继续耕作。洪水最严重时,有727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这一时期持续了约34年。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大约112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没。这一切造成了14.5万农民(以东欧为主)向西迁移,寻找更适合的耕地。他们的到来加速了当地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很可能是早期农业向欧洲其他地区传播的过程。这段可以理解记为:地中海水位上升1.4米,这是因为北边有位美丽的叫劳伦泰得的姑娘太喜欢看太冰盖融化了,结果海平面上升导致当时还是淡水湖的黑海被咸水淹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扩展对于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讨论:
大洪水和诺亚方舟仅仅使传说还使确有其事?
17世纪时,荷兰人托伊斯写过一本书叫《我找到了诺亚方舟》,并附有方舟的插图,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是一座海拔5065米的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住在这里的阿尔明尼亚人将其称作神山,相信人若登上山顶会被上帝惩罚,故而长期以来无人敢于攀登。
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结果,的确在6000年前,曾发生过一场特大洪水,洪水漫到土耳其。伊朗。和亚拉腊山。不过在1792年、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多次登上亚拉腊山,也没任何发现。1792年,一个叫费里德里奇,帕罗得的爱沙尼亚登山家初次顶顶成功。1850年盖儿奇克上校率领的土耳其测量队也登上顶峰。在1883年,亚拉腊山被地震震裂开的地段内露出一艘大木船,因船大部分嵌在冰川内,所以无法估计他的长度,人们大概估计它约12至15米高。
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飞跃亚拉腊山时,发现山头由一团青蓝色的东西,好奇心促使他飞回细看,他竟发现了一艘房子般的大船,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已经毁坏。他报告给沙皇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本打算派探险队考察,但由于十月革命爆发未果,此后,美国。法国一些探险家相继来到亚拉腊山顶,但运气不佳,一无所获。1955年7月,法国的琼。费尔南。乃瓦拉带着儿子拉法艾尔登上亚拉腊山顶,从冰川中找到方舟残片,带回一块木板,经过炭14测定,它的年代至少在4484年前。
1986年4月9日,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宣布,诺亚方舟遗迹在亚拉腊山被发现。但科学界对世纪大洪水的起源,始终保持怀疑态度,至今仍不断找寻遗迹以作证实。
不过也有相当多的科学家承认大洪水的存在,据土耳其科学家表示,约13000至14000年前,世纪大洪水高大的浪潮自今日的黑海漫过马尔马拉海进入地中海,并且在高达数百甚至数千公尺高的巨大浪潮冲进地中海时,淹没流血多人类居住地,因此形成今日的爱情海岛屿星罗棋布,至少由有两千座岛屿,海底下也可能埋藏了许多传说中陆沉的“阿特兰蒂斯城”。
土耳其西部爱琴海国立九月九日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海洋研究小组自1995年开始,就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合作,搭乘海洋研究船,在土耳其北部黑海及西部爱情海域进行海层及海底勘察,在黑海海底发现许多疑似早起人类居住的痕迹,推断黑海居民在遭到洪水的侵袭后,往最近的高地迁移,既今日土耳其东部与亚美尼亚毗邻的阿拉拉特山区,最高峰海拔五千公尺,后来在洪水减退后又转往埃及等地,缔造了新的文明。
199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学家皮特曼与里昂在《诺亚大洪水》一书中认为:约在一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地中海水位上升后,注入马尔马拉山谷(今日马尔马拉海),水位涨满后又经由今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形成《圣经》上所称的世纪大洪水,又称诺亚大洪水。
科学家们还在马尔马拉海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海底附近,发现巨大石块及沙丘形成的沉积物,高约20公尺,类似拦水坝遗迹,由此判断约在一万年前,地中海海水淹没山谷,并经由今日的马尔马拉海漫近黑海,造成世纪大洪水,成为圣经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
1999年马尔马拉海地区发生两次大地震之后,法国及挪威探测船曾探测马尔马拉海底的断层线,证实马尔马拉海底原是一座面积庞大的山谷,谷底并有若干洼处,似乎为昔日湖水塘的痕迹。
因在1985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而闻名于探险界的罗布特。巴拉的2000年声称,他率领的一支远征小队在距土耳其沿岸12英里远的黑海海平面以下310英尺处,找到了一个呈长方形的地基。他怀疑那里在被大水吞噬之前,或许曾经是一座建筑的旧址。探险队员曾用一条光缆系住一辆洗碗机大小的探测车进行海底地形拍摄,结合声纳设备的运用,找到一块45英尺长。12英尺宽的地基,木制横梁。树木枝条和石器散落在淤泥里,他们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过渡期,大约在7000万年前,黑海周围是众多人口聚居地。这些住所被一场凶猛的洪水吞没。有科学家断言,这一灾难事件和《圣经》里讲述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存在着某种联系。
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学家弗雷德里克,希伯特指出,从海底发现的在枝条涂抹泥巴的建筑风格,在黑海周围地区相当具有代表性。他兴奋地把自从发现誉为“又一座庞培古城的出土”,其线索将改写这片连接欧亚两洲和中东的关键地区的文化史,意义远在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之上!
今年天气为什么这么热?
今年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都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全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区的控制下,盛行下降气流,有利于地面升温。此外,在大范围高压区的作用下,空气相对干燥,不容易形成云,这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繁,强度大,从而造成北半球许多地区持续的高温热浪事件。
全球著名的海峡运河是什么?(8个)
世界重要海峡及运河1、马六甲海峡 在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有一条细长的水道,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海,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沟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马六甲海峡,因沿岸的马六甲古城而得名。
2、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 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又名阿拉伯湾,通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深:伊朗一侧大部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10米。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 16-32℃,东南部24-32℃。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海湾地区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 "世界油库的阀门"。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源出波斯语,意即"光明之神")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97公里,最狭处只有48.3公里;南北宽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浅处10.5米,最深处219米。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西接波斯湾,东连阿曼湾,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霍尔木兹海峡自古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特别在海湾地区成为世界石油宝库之后,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约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是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所以霍尔木兹海峡被人们称为"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世界油库的阀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
3、直布罗陀海峡 "西方海上的生命线"。直布罗陀海峡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南端与非洲大陆西北角之间,北岸为西班牙的直布罗陀(现被英国占领),南岸为摩洛哥,直布罗陀海峡全长约90公里。两岸山势雄伟,景色优美。海峡西宽东窄,最窄处的西班牙的马罗基罗和摩洛哥的西雷斯角之间仅13公里,海峡东端介于直布罗陀市和阿尔霍山之间;中段介于马基罗和锡雷斯之间,宽22公里;其西面入峡处最宽,介于特拉法尔加角和斯帕特尔之间,宽43公里。东深西浅,最浅处水深301米,最深处水深1181米,平均深度约375米。直布罗陀海峡是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唯一水道,西欧、北欧各国进口的原油、原料及出口的工业品绝大部分要通过这里。因此,人们将其称作"西方海上的生命线"。 4、土耳其海峡因其位于土耳其境内,故称为土耳其海峡;又因其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为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位于土耳其的亚洲部分与欧洲部分的领士之间,故又是亚欧两大洲的分界。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包括黑海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又叫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土耳其内海)以及位于爱琴海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又叫恰纳卡莱海峡)。 5、白令海峡 位于亚洲东北部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半岛之间(白令海峡是位于亚洲最东点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点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的海峡),是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唯一水上通道,也是北美洲和亚洲大陆间的最短海上通道。北连楚科奇海(北冰洋的一部分),南接白令海(太平洋的一部分),白令海峡长约60千米,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的狭窄和水浅削弱了北冰洋和太平洋间深层水的交换。海峡水道中心线既是俄罗斯和美国的国界线,又是亚洲和北美洲的洲界线,还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6、曼德海峡 "世界战略的心脏"。曼德海峡和亚丁湾相连,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和非洲大陆之间,是红海的南大门。海峡长50千米,宽26~32千米,水深30~323米,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曼德海峡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被西方人称之为"世界战略的心脏"。
苏伊士运河著名的国际通航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是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国际海运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全长约163公里。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它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之一。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世界14%的海运贸易。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 7、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是隔离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海峡。其最狭窄的地域为多佛尔海峡,多佛尔隔海与法国加莱相望。 在英国和法国之间,“拉芒什海峡”属于“英吉利海峡”的一部分。长560km,平均宽为180km。西通大西洋,东北经多佛尔海峡连北海,是国际航运要道。潮差较大,有丰富的潮汐动力资源,也是重要的渔场,历史上曾在此发生多次军事冲突和海战。英吉利海峡是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英格兰与法国之间,西南最宽达240公里﹔东北最窄处直线距离33.8公里,即从英国的多佛尔到达法国的加来,多佛尔到加来这部分海峡是英国海峡协会认可的横渡区域。多佛尔到加来的距离虽然不到渤海海峡的1/3,然而,其难度并不是单纯以距离衡量的。英吉利海峡的平均水温13.6摄氏度。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战略地位重要。国际航运量很大,目前每年通过该海峡的船舶达12万艘之多,居世界各海峡之冠。历史上由于它对西、北欧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人们把这两个海峡的水道称为“银色的航道”。 8、朝鲜海峡 沟通日本海和东海、黄海的重要航道。位于北太平洋西缘,朝鲜半岛东南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从东北向西南延伸,长约300千米,宽约180千米。峡底地形缓倾,水深大多为50~150米,最大水深228米。海峡中对马岛把水域分为东西两大水道,西水道即狭义的朝鲜海峡,宽约67千米,平均水深95米。东水道宽约98千米,平均水深约50米。海峡两端开敞,航路通畅。两岸为沉降型海岸,岸线曲折、岛屿林立、多良港海湾。朝鲜海峡有对马暖流从西南向东北通过流入日本海,也是东海海水输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海峡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和西风,风力大、海浪高,气温较低,降水稀少,成为干季;夏季多西南和南风,不仅带来丰富的降雨(年雨量1400~2200毫米,集中在6~9月),而且利于海雾生成(3~7月是雾季,5~7月雾最多)。海峡表面水温冬季10~15℃,夏季23~28℃。盐度冬季34.0~34.6,夏季31.5~32.5。渔产丰富,釜山、长崎、福冈为渔港。其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9、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以1578年首先到此的英国人名字命名,位于南美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公里,宽900~950公里,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海峡两侧气压差12毫巴,促使南极大陆的干冷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暖的气流南北交换。南极辐合带在南纬60°附近通过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汇合。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C,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C,无浮冰。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10、麦哲伦海峡 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南端和火地岛、克拉伦斯岛、圣伊内斯岛之间。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长约563km,宽3.3~32km,海峡内寒冷多雾,并多大风暴,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巴拿马运河通航前,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520年为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先通过,因此而得名。东连:大西洋,西通太平洋,东西长580千米,南北宽3.3~33千米。海峡被中部的弗罗厄得角分成东西两段。西段海峡曲折狭窄,入口处宽度 48千米,最窄处仅 3.3 千米,水深较深,最深处达1170米。两侧岩岸陡峭、高耸入云,每到冬季,巨大冰川悬挂在岩壁上,景象十分壮观,每逢崩落的冰块掉入海中,会发出雷鸣般巨响并威胁船只航行。东段开阔水浅,主航道最浅处只有20米,两岸是绿草如茵的草原景观,海峡处于南纬50多度的西风带,强劲而饱含水汽的西风不仅给海峡地区带来低温、多雨和浓雾,而且造成大风、急浪,是世界闻名的猛烈风浪海峡,不利于航运发展,但在巴拿马运河开通前,是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间的重要航道。 巴拿马运河 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横穿巴拿马地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际运河和海上交通捷径,它比绕行南美洲缩短了一万多公里的航程,对美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被美国视为"地峡生命线"。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