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播报

文章内容

国联瑞士Vs比利时分析-瑞士对比利时男足

tamoadmin 2024-10-11
二战中各个国家的实力排名1.美国,美国是二战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工业第一,海军第一,空军第一,陆军第三,质量上第二,科技第二,军队1200万,对战欧洲战

二战中各个国家的实力排名

国联瑞士Vs比利时分析-瑞士对比利时男足

1.美国,美国是二战时期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经济工业第一,海军第一,空军第一,陆军第三,质量上第二,科技第二,军队1200万,对战欧洲战场,非洲、大西洋、西欧、南欧1000万,军队质量与英国并列第二

2.德国,德国是二战时期科技最发达国家,其军队战斗力极强,武器装备第一,战术第一,军队最高峰达1300万,综合国力第三,但总体实力说不清谁是第一,工业经济实力第三,德国在二战时期建立了欧洲战场,大西洋战场,非洲战场,欧洲战场分为东西两线,还有南欧一线,海军全在大西不祥线地中海,空军80%在与美英盟军作战,陆军,兵力有60%在苏德战场,40%在西欧南欧大西洋和非洲地中海,所以,德国最多是在以55%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75%的美国、95%的英国还有自由法国军和欧洲反法西斯作战,在苏德战场为45%来同100%的俄国作战,而且俄国还有美英的战略物资支援,所以俄国的优势比德国多,俄国打败德国有25%的原因的来自美英支援的战略物资,可以,德国的实力是很强大的,陆军第一,空军第二,海军第六,但是因为对手太多而被围攻

3.苏联,综合国力第二,总体实力第三,工业经济第二,军队3000万,陆军规模第一,实力第二,空军规模第二,实力第三,海军第七

4.英国,工业经济实力第四,海军第二,空军第四,陆军第五,综合国力第四,总体实力第四,拥有世界最大的殖民地

5.法国,陆军在开战前规模第二,空军第五,海军第四,工业经济第五,殖民地第二

6.意大利,工业经济第六,海军第五,空军第六,陆军第六

7.日本,工业经济第七,海军第三,陆军第七,不存在空军,武器装备是前七个当中最差的,但是精神方面很好,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科技前10几名

8.土耳其,比较强的

9.波兰,陆军坦克800辆,战机400架,海军不祥

10.西班牙,一般般

11.中国 ,实力一般,二战时期伤亡最多,是对付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拖住了日本60%的兵力

12.南斯拉夫,一般般

13.澳大利亚

并列13.瑞典

14.挪威

15.芬兰

16.希腊

17.瑞士军刀

18.荷兰,海军第八陆空军弱小

19.比利时

20.葡萄牙

各国潜力,美国100,德国100,苏联75,英国62,法国50,意大利25,日本18

双方正营,轴心国pk同盟国

战争潜力对比轴心国143分,同盟国300分

日本pk美中

自二战以来,由于日本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以及战争准备,使日本国民错误的认为本国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珍珠港事后,日本还想同过和平谈判使美国承认在中国的侵略,这是以下一组数据

美国人口是日本近两倍

美国人均收入是日本的7倍多

钢铁产量是日本七倍

煤炭产量是日本5.5倍

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

工业产量占世界的43%

而日本才2%多一点

军事力量

陆军日本的总兵力是500万,虽然人数多,但绝大多数为老弱残兵,缺扎训练

而美国从400万人增加到850万人

日本陆军坦克为2000辆左右,其中一千辆中型,一千辆轻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中型坦克就相当于美军的轻型坦克,而日本轻型坦克就不能更美军轻型坦克比了

而美国在二战时期却生产了坦克5万多辆

空军

日本战机是4万多架,而美国是30多万架,不仅在数量上高于日本 ,在质量上也高于日本

海军

日本在1941-1945年共生产战列舰2艘、驱逐舰68艘、潜艇100多艘、航母17艘

而美国却生产了战列舰10艘、驱逐舰398艘、潜艇200多艘、护卫舰498艘、航母158(包括护航航母在内)

仅从数量上我们就能看出美日的差距

德国pk盟军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德国入侵西欧,法国比利时荷兰投降,英军被迫从敦刻尔克撤军,并于自由法国联合在非洲大西洋地中海南欧与德军作战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并对德宣战,并把主力军投入欧洲

在大西洋,非洲,地中海,南欧与德军作战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西欧战场开辟,德国压力进一步增大,并把更多兵力转入西欧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德国对手是很多的

所以,德国是在以35%对美国,15%对英国,45%对俄国,5%对自由法国和欧洲反法西斯军民,所以,这就是原因,如果换做是日本,1942年就投降了

急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背景: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欧洲大陆霸权) 1904年

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

奥匈 俄

同盟国 协约国

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影响: 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 巴黎和会

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1)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6,各国目的: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

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联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1)背景: B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5,维护工具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

——国联 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8)解散:二战时名存实亡.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宣告解散

(9)实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0)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A1924年组织缔结了和平解决争端议定书《日内瓦协定》

(11)活动:B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其有关机构或组织发挥了大量

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

(12)评价:B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C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战(原因)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在意大利政府的敦促和的叫嚷下,协约国又同德国的同盟国——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奥,匈,土,保等国的领土被分割,军备上受到限制,同时也必须付出巨大的战争赔款.

1.《圣日耳曼条约》

按照《圣日耳曼条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德奥不得合并.原来的奥国疆土将减少一半以上.将一部分地区分别割让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三万人,海军只能保留3艘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战争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决定.

2.《纳伊条约》

对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1919年11月,协约国在巴黎城郊纳伊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条约》.条约将南多布罗加划归罗马尼亚;马其顿的一部分划给塞尔维亚;西色雷斯划归希腊.这样,保加利亚就失去了爱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准拥有海军和空军.它的陆军被限制在2万人;赔款数额定为22.5亿金法郎,37年内付清.

3.《特里亚农条约》

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6月,协约国在镇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以后,在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条约规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划归塞尔维亚;特兰西瓦等归罗马尼亚.这样,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领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陆军被限制在3.5万人,战争赔款为22亿金法郎.

4.《色佛尔条约》

对奥斯曼帝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8月,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色佛尔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规定:奥斯曼帝国承认汉志和亚美尼亚独立;在国联"委任统治"的名义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归英国,叙利亚和黎巴嫩归法国;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除伊斯坦布尔外,大部分归希腊和意大利;黑海海峡交给国际共管.这样,奥斯曼帝国就失去了4/5的领土.军队人数不超过5万人,海军只准保留7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不得拥有空军和重型武器.英法继续享有治外法权,并对奥斯曼帝国实行财政监督.

后来,凯末尔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爆发,在这一条约上签字的奥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这个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的一些不平等条款,维护了土耳其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对帝国主义国家安排的战后和平体系形成了一次强烈冲击.

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

(1)巴黎和会留下遗缺,亚太地区的矛盾没有真下缓和

l.背景 (2)战后美日英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发生了严重的利益冲突

(3)为争夺霸权,美,英,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

(4)中国掀起

2,发起国:美国

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

4,时间:1921年11月—1922年2月

5,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个国家.

6,操纵国:美,英,日

7,主要议题:英日同盟问题,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中国问题

8,内容 (1)签订国:美,英,法,日

A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

(2)内容: 地的权利

B英日同盟终止

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

(3)影响: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

对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损,但一战的获利大多承认,也获得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

(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

(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对美: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膨胀

(3)影响:对英: 丧失了海上霸权

对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军基地,实际了日本在这一区域内拥有战术上的优势

总评:是第一个裁军协定,暂时缓和了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能制止战争

(1)签订国:九国

A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

(2)内容: 完整"

B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3)影响:实质上"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了条件

(1)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补充和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华盛顿体系

(2)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它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的海军力量

9,影响 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又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

(3)日本,英等国受到抑制

(4)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5)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华体系

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

含义: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在国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时间:1919年——1941年

途径:召开国际会议,签订条约

构成: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5,维护工具——国联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2,体系内的矛盾:(1)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国的矛盾

(2)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间的矛盾:中国与列强矛盾

3,影响:(见前)

调整:《洛迦诺公约》改变了德国战败国的地位

瓦解原因:它在协调旧的矛盾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列强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这一体系必然瓦解

1,1935年起,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2,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瓦解过程: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5,1939年,德国突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6,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崩溃

评价:此体系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及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和冲突,为国际关系的相对缓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体系是建立在掠夺和奴役战败国及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它并没有解决列强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矛盾.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

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

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

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

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均势"

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原因 (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2,具体原因: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市场供需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特点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 (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

各国的社会危机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影响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

2,加剧了世界 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日趋尖锐

(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

1,美—— 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

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 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时间:

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

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

着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

内容 "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项目

主要内容

作用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调整农业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复兴工业(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缓和了社会矛盾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评价及其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影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

1,历史原因:(1)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2)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绪

原因: 2,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3,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1,时间:1933年初,

建立: 2,标志:正式出任德国总理

3,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1)一党独裁统治

(2)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集总统,总理

1,政治 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实行个人独裁.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3)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内外政策 2,经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与之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3,军事:撕毁《凡尔赛和约》,重建了空军,扩充陆军,建造军舰

4,对外关系:1933年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5,文教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说教钳制人们的思想.

1,历史原因 (1)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2)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

原因 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亟需

建立强权政治.

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1,时间:1936年

建立 2,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我是三日票 如何游世博?

日本韩国来不及排,排了大概就要花一天时间。

以色列很好,排队也不久半个小时就可以。

德国很挤,大概三个小时。不过最后的动力之源很好,有时间可以去。比利时卢森堡比较无聊。

法国馆主要是青铜时代和六张画,对这个不感兴趣就别去了。

建议去一下亚洲联合馆,里面卖的东西很多,也没有特别贵。

从一战后德国的赔款问题看世界主要强国地位的升降

德国赔款问题之争

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德国的赔款问题仍属悬案,会后成立了由英、法、德、意4国代表组成的赔款委员会,法国代表任主席。该委员会在1921年的伦敦会议上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每年偿付20亿,其中第一年的10亿马克必须在5月里交清。德国政府如数交付了第一笔10亿马克,但1922年底,德国发生财政经济危机,要求延期付款和减少赔款额。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条约义务为由,出动l0万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地区。

1921年,由英、法、德、意4国代表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在伦敦开会,确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和偿还式。1922年底,德国发生财政经济危机,要求修改赔定。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条约义务为由,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是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被占使德国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面临崩溃,马克贬值,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英、美对法国的行动采取反对态度。德国在英、美的支持下,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政府声明不再履行《凡尔赛和约》的义务,停止所有赔款和实物偿付,号召鲁尔地区的官员和职员拒绝遵守占领军的规定,离开工作岗位。

德国对法、比进占鲁尔采取了“消极抵抗”政策,号召当地官员和职员拒绝遵守占领军的规定并脱离工作。

法、比联军进占鲁尔,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鲁尔是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被占使德国经济面临崩溃。

法国占领鲁尔期间,不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使本国经济遭到严重损失。英美乘机把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1924年8月,伦敦国际会议通过了以美国人道威斯为首的专家会议提出的德国赔款方案,即“道威斯计划”。计划在规定德国赔款数额及支付来源的同时,允诺德国可获得8亿金马克的外国贷款,以稳定本国币制。从此,美元、英镑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企业,对德经济的复兴起了输血作用。

法国占领鲁尔后,维持占领军的开支达10亿法郎,同时由于从鲁尔进口的焦炭数量减少,国内生铁产量下降35%。在国际上,法国的行动遭到英、美等国反对,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法国不得不从德国撤出。

法国进占鲁尔失败,不得不把赔款问题交给以美国银行家查理·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处理。l924年8月,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道威斯计划”。图为美国银行家道威斯。

战后,德国政府一直奉行利用战胜国之间以及它们与苏俄之间的矛盾,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政策。而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推动德国反苏,不但对它在经济上加以扶植,而且在政治上予以支持。1925年10月5日至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捷7国,在瑞士罗加诺举行会议,签署了来因保安公约,即《罗加诺公约》。公约规定保证德国的西部边界现状,而东部边界则不予保证,由法国和德国分别同波、捷订立保证条约和仲裁条约。公约还允诺德国加入国联。

1925年10月,英、法、德、比、意以 及波、捷7国在瑞士罗加诺举行会议,签 署了来因保安公约,即《罗加诺公约》。从

此,德国获得了与其他西方大国平等的 地位。

《罗加诺公约》使德国在政治上得到 很大好处:法律上肯定了德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位,承认德国加入国联并

任国联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因为德国外 长斯特莱斯曼在罗加诺会议期问,满面 笑容地与新闻记者交谈。

根据《罗加诺公约》的规定,1926年2月德国向国联秘书长提出申请,同年9月加入国联,并担任常任理事。从此,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大国平等的地位。德国对道威斯计划还不满足,不久又提出修改赔款规定的要求。1929年,专家委员会通过了由美国银行家扬格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这一计划减少了德国的赔款,规定赔款方面的事宜由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经手。扬格计划为进一步加速德国经济、军事潜力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在罗加诺会议上,英国因达到了压法、扶德、反苏的目的而沾沾自喜。德外长斯特莱斯曼在寄出的明信片上写道:“《罗加诺公约》将是伟大的新欧洲发展的开始——而这正是我的希望。”下面是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的一句话:“我们也都有同感。”

l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分别为法国外长和美国国务卿)。公约在字面上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

根据《罗加诺公约》的规定,1926年2月10日,斯特莱斯曼向国际联盟秘书长提出加入国联的申请。同年9月10日,德国加入国联。

1929年,美国银行家扬格提出新的赔款计划。计划减少了德国的赔款,取消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规定赔款方面的事宜由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经手。图为1929年2月,专家委员会讨论扬格计划。

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打乱了“扬格计划”的实施。1931年德国又以国内经济困难为由,提出延期支付赔款。这一要求得到美国的支持。6月20日,胡佛总统发表“缓债宣言”,建议各国政府债务的偿还和赔款的支付均暂缓一年。一年以后,有关各国在洛桑开会,再次讨论德国的赔款问题,规定德国最后赔款额为30亿马克。不久以后上台,索性完全取消了赔款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