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vs维多利亚-格雷米奥对维多利亚直播
名画背后的故事——《简·格雷的处刑》
这幅名画讲述的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简·格雷的故事。
说起英国女王,我们通常会想起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但是这幅画的主角则是号称“英国第一位女王”的简·格雷。
不过,她登上女王宝座仅仅9天就遭废,半年后被处死,成为宫廷权力斗争的悲惨牺牲品。
这是发生在1554 年的事,是莎士比亚出生前10 年。自那以后,简受刑的情景为众多画家所描绘,不过最受欢迎的作品直到300年后的浪漫主义狂飙中才出现,就是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创作的这幅画。
这幅画描绘的情景实在是太震撼了,甚至因过分流于感伤而受到批评。尽管有人认为侍女的存在使画面显得夸张而凌乱,但这幅画却有着令人难忘的魔力。如同成功的戏剧,无论配角怎样,主角都具备压倒一切的力量。简·格雷的巨大魅力决定了一切。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既没有抵抗,也没有恐惧,对周围人的悲泣充耳不闻,下定决心,从容就死。她那副姿态如同脆弱的白色花朵,凋零之前的美丽与芬芳冲击着观众的胸膛。
如此充满朝气、楚楚动人的少女,转瞬之间将身首异处、肝脑涂地,永远地化作冰冷的尸体。只要一联想到这些,这幅残酷的绘画所流露出的美就令人不寒而栗。
而现实比人们的想象更为悲惨
根据反叛者的裁决,简·格雷的行刑地并不是宫殿之类的室内,而是在伦敦塔的广场上公开行刑。对当时的民众而言,王公贵族的斩首是如同“虐熊”(驱使多只恶犬围攻被捆在木桩上的熊)一样大受欢迎的杂耍。大家都会蜂拥而至,享受这种残酷场面。刽子手将简的头颅砍下,抓着她的头发,高高举起,展示给众人。遗体在现场放置了4小时之久。
那么,简为何被处以死刑?她犯了什么罪?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至强势的亨利八世。简·格雷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外孙女。由于这样的血统,简一出生,厄运就随之而来。亨利八世为了得到男性继承人,或者与王后离婚,或者干脆王后。最后他终于得偿所愿,与第三位王后简·西摩有了一个男孩儿(即后来的爱德华六世)。但问题也因此产生,就是他还有与第一任妻子生下的女儿玛丽以及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生下的女儿伊丽莎白。由于亨利八世多次结婚,触犯了天主教的规矩。尽管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也得将这两个女儿贬为庶民,使她们不得具备继承王位的权利(这一点恰好令阴谋家有机可乘)。
最后亨利八世撒手人寰,留下遗言,恢复了两个女儿的王位继承权。继承权排序为:第一位是爱德华,第二位是玛丽,第三位是伊丽莎白,第四位是简·格雷。如果爱德华能够长寿并生下个儿子就好了,可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爱德华体弱多病,不可能在位很久,所以一场政变很早就在谋划之中了。
主谋是谁呢?是简·格雷的舅舅。
在简很小的时候,怀有野心的舅舅约翰·达德利就以她的监护人自诩,最后让简和自己的四儿子吉尔福德·达德利结婚。约翰·达德利的如意算盘是,爱德华死后,他借口玛丽和伊丽莎白都是庶出没有继承权,让简即位,这样他就可以独揽大权。爱德华15 岁时早逝,约翰·达德利马上采取行动,宣布简继承王位。
据说直到这时,简一直被蒙在鼓里,面对这一切只有惊愕的份儿。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简的确应该受到责备——她对自己敏感的身份实在是太缺乏警觉了。在这一点上,伊丽莎白恰好和她形成鲜明对照。简双亲齐全,生活温暖,而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则被父亲( 亨利八世)杀掉。其后伊丽莎白饱尝辛酸,察言观色的同时不敢有丝毫懈怠,多次逃脱劫难。
要说达德利阴谋失败的最大原因,应该是他没能逮捕玛丽。玛丽同样工于心计,早已闻风而逃。其实只要玛丽和伊丽莎白死掉,简还是有可能长期安坐王位的——尽管只是傀儡。可是逃走的玛丽很快以民众的拥戴为后盾杀了回来,9 天之后就将达德利一家一网打尽,登上王位。
不过,此时玛丽女王的人气也如春天的融雪,很快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血腥玛丽”的绰号。简的丈夫吉尔福德被处死,只有他的弟弟罗伯特·达德利因年幼不谙世事得到了赦免。历史的乐趣正在于此。正是这个罗伯特,日后成为伊丽莎白一世“眼睛一样”的恋人。
政变主谋达德利当然很快身首异处,但如何处置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简,玛丽一世曾犹豫不决,只好将其暂时囚禁在伦敦塔里。此时,简还是有可能保住性命的。然而,当玛丽打算和天主教国家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结婚时,反对联姻的新教教徒发动了叛乱。这一次,居然是简的亲生父亲格雷和叛乱首领有瓜葛。这实在太致命了,简的生命只能到此为止。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简是被自己的父亲和公公联手害死的
临刑前,简得到通知,只要她改信天主教就可保命,但她拒绝了。她或许想到,纵然时光倒流,自己也可能不知什么时候替人背上叛乱的黑锅,或者一生都被囚禁在伦敦塔里不见天日,倒不如尽早追随自己的亡夫而去。
总而言之,在那以血洗血、以牙还牙的政争时代,只有以坚强的意志和力量冲破艰难险阻的人——就像伊丽莎白那样——才可能生存下去。如果简像这幅画中所表现的那样娴静,人生注定很艰难。可是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如果她真有这幅画中所表现的这种引颈受死的从容,那么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将来没有君临天下的那一天。
整个画面经过精心谋划,极具舞台风格。画面左边有一根巨大的圆柱,看上去像是某座宫殿,以此作为行刑地点。紧靠着圆柱的是两个侍女,一个转过身去哭泣,另一个则六神无主。放在后者膝上的披风和钻石首饰等刚刚还戴在简的身上。斩首的时候,必须把这些碍事的东西除去。
年轻的前女王只戴着一枚崭新的婚戒,洁白无瑕的丝质长裙应该是她的嫁衣,同时也像是在表达她的清白。因为被蒙上了双眼,她不知道是否有断头台,只好用手摸索,而一个中年祭司像是要将她围拢起来一样引导着她。断头台上镶嵌着铁环,用锁链固定在地面不能移动。简的脚下还有考虑到她身份的带流苏的豪华坐垫。她可以俯卧在上面,把头伸出去。地面上铺着黑布,上面撒着吸血用的稻草,令人联想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动人心魄。
右侧站立的刽子手头戴红帽,身着红裤,干净利落。巨大的斧刃格外厚重。和日本刀那种“斩”的锋利不同,这种斧头给人一种“ 砸”的恐怖。他的腰间还有绳索和匕首。绳索用来绑缚人的手臂,那把匕首的作用就是割下死者的头颅。
文 ‖ 云间大彭
道林·格雷的剧情简介
永远年轻,是一个不分国度、不分时代的永恒话题,这中间所蕴含的诱惑力,是任何人都想象不到且没办法抵挡的……当拥有着惊人美貌且天真率性的年轻人道林·格雷(本·巴恩斯饰)来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时,他迅速在拥有着超凡魅力的亨利·沃托(科林·费尔斯饰)的引领下,直接卷入了一场名流社交所引起的旋风当中--亨利负责将道林介绍给了这个城市所有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者,而道林也不负所望地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其中。
亨利的朋友,同样也是一位社交艺术家的巴兹尔·霍尔沃德(本·卓别林饰)为道林画了一幅异常传神的画像,捕捉到了这位年轻的美男子全部的气质和能量,这也使得涉世不深的道林做下了一个轻率的决定--他发誓,只要能永远保留住自己在画像中的模样,他愿意付出一切,包括他的灵魂。
在亨利的引导和鼓动下,道林继续着属于他自己的狂野的冒险之旅,但是当他以一种永葆青春和美貌的姿态不断地示人的时候,他却把那幅画像锁进了不见天日的阁楼里。每当他对邪恶屈服并成为帮凶,画像都会变得愈加地丑陋和恐怖--看起来,道林正在无所节制地纵容自己的每一个应当被禁止的欲望和需求,根本就不在乎如此做最终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且当巴兹尔坚持让他去看一眼自己的画像的时候,道林却杀死了他,然后逃离了这座城市。
25年后,道林重新回到了这片他一直在竭力逃避的土地,而且让他的那些老朋友感到尤为震惊的是,他看起来还像以前那般光鲜亮丽,一点都没变老--其实他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正在遭受痛苦折磨的男人,因为在他的生命中,爱与生存的意义全部都被剥夺了。道林不断地受到自己的过去的困扰,还有那个隐藏在阁楼里的画像中的畸形怪物的辱骂和奚落,然后,他遇到了艾米丽(丽贝卡·豪尔饰),一个聪明、迷人的美丽女子,让道林深深地为她所着迷。但是,艾米丽却是亨利的女儿,他肯定会想尽办法,就为了让女儿远离这个半人半鬼的家伙。当伦敦的好事者都在秘密地讨论“道林与魔鬼订下了契约”时,亨利也决定让他女儿的那个不正常的恋人彻底地曝光……道林能够把握住找回爱和救赎的最后的机会吗?更重要的是,他能够逃离自己的命运吗?
最后,与艾米丽的爱使道林觉醒,想要获得救赎,但亨利发现了道林的画像后,把道林锁在阁楼里,而道林拔剑刺向了画像。最后道林找到了真爱。道林“死后”艾米丽无法原谅亨利,不再联络她的父亲。而亨利把那副在火中留下的画像,安好如初的画像,道林依然美丽的画像锁在了阁楼里。
谁知道~~~<<艾格尼斯.格雷>>的简介?
《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朝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站在那个时代的进步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对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 在安妮·勃朗特的笔下,有教养、有道德的贫贱者与缺乏教养、道德低下的富贵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持有一种与统治阶级截然对立的价值尺度,她热情地讴歌那些真正以基督教的博爱、宽容精神待人的人们,如:阿格尼斯·格雷、韦斯顿和南希等人,愤怒地斥责布罗姆菲尔德一家、默里一家,以及教区长等人身上的骄横、冷酷、残忍和自私,真是:“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富商布罗姆菲尔德先生一出场就对初次见面的女教师无理指责;在饭桌上他又仅仅因为厨师切的肉不合乎他对“刀功”的要求而唠叨不休,生了半天气,他的缺乏教养让女教师都替他脸红。这位富商的太太对儿女更是一味溺爱、纵容,一名女仆教训了她那个蛮不讲理的儿子,就被她解雇。她的弟弟“罗伯逊舅舅”更是个恶棍、无赖,他教唆孩子以残害、折磨小鸟为乐事。阿格尼斯不顾主人的不满,断然加以制止,这一行动引发了她和女主人之间一场近乎吵架的对话。阿格尼斯认为,制止孩子的残酷行为是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女主人则歪曲引用《圣经》,说什么:“一切动物都是为了给我们人类以方便才创造出来的。”阿格尼斯在这一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她根据《圣经》中“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的教导,坚决予以反驳,结果她不久以后就被解雇了。她们的冲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观的冲突。富家儿自小以残虐无辜的生灵为乐事,如不加以纠正,日久成习,等他们长大,折磨起人来也会“其乐无穷”的!许多锦衣纨绔子弟恶习的养成都是他们被自小享有的特权所腐蚀的必然结果。阿格尼斯·格雷第二家主人是乡绅默里。小说无情地揭示了这家人精神品质的低下。在对待大**罗莎莉的婚姻问题上,全家人都把财产和社会地位当成唯一考虑的东西。罗莎莉明明知道阿许比爵士不但是个恶棍,并且简直是“一头畜生”,但是在父母长期的错误教育下,她一心只想当爵士夫人,做阿许比庄园的女主人,竟听凭父母做主,甘心情愿地嫁了过去。只考虑财产、地位而毫不顾及当事人感情的婚姻只是一笔交易,注定将成为一场悲剧。罗莎莉结婚后,丈夫照常欠赌账,酗酒,玩女戏子,她没有尊严,没有幸福,只能痛苦一辈子。小说还揭示富贵家庭的人际关系中充满尔虞我诈,没有真正的感情和信任。两家的婆媳之间都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她们互相仇恨,甚至讥咒对方快些死! 与富贵人家的主子们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女教师阿格尼斯·格雷、牧师韦斯顿和老年农妇南希等人。他们虽然无财无势,但真正有道德、有修养,并且心中充满爱。阿格尼斯用真诚的关怀使几近失明的南希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韦斯顿真正关心教区里的穷人,当他发现一个患肺病的穷人家里冬天买不起煤,一家人正在挨冻时,立即从菲薄的薪金中拿出钱来,亲自买了煤送去。为了给南希找回她那只爱猫,韦斯顿不惜得罪了当地的乡绅,并最后去职。阿格尼斯和韦斯顿坚持博爱的思想,他们决不对权贵们奴颜婢膝,因此有钱有势的人们不喜欢他们,他们被视为桀傲不驯,常常受到无理指责和不公正的待遇。然而,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结成幸福的终生伴侣,并最终赢得了周围人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尊敬。阿格尼斯·格雷最终还是一名普通的女教师,她没有像简·爱那样继承遗产,嫁给雇主,上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她也没有像希刺克厉夫那样发了大财,回来报复,她的人生道路更平凡,更真实,更感人,更好地体现了一位知识女性的独立和自尊。
- 上一篇:巴黎的比赛-决赛巴黎场面占优
- 下一篇:热刺对沃特福德比分结果-英超热刺对沃特